六组数据告诉你企业到底需要有多少个“应用”
发表时间:2023-10-21 08:01:32
文章来源:炫佑科技
浏览次数:164
菏泽炫佑科技
六组数据告诉你企业到底需要有多少个“应用”
我们先从六组数据开始
随着工业APP的普及,企业应用成为新的热点。 那么一个企业需要多少“应用”呢? 我们先从六组案例开始。
**个数据显示,某银行拥有20000多个应用程序,其中约10000个基于J2EE并运行在IBM的中间件软件WAS系统上()。
第二个是电信行业的OEM制造商,其内部IT管理应用程序大约有2000个。
第三个是某钢铁集团企业。 其应用范围从研发到现场制造再到企业运营管理,其中包括工业互联网,应用程序约500个。
第四是某个车联网平台。 车联网平台已建成17个应用。 但2019年的新要求是根据功能点提出的,总共有700多个新功能点。 这些需求是压倒性的,根本没有时间来开发它们。 而这700多个功能点又有多少应用呢? 客户也不能确定。
第五组数据,某制造企业的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被拆分为四大功能模块。 这四个功能模块被拆分为47个微服务。
第六组数据来自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代车联网有5个应用,总共分为38个微服务。 38个微服务开发的程序只能支持3万辆注册汽车。 一般来说,1:10的并发体验值意味着无法满足3000辆车同时并发的需求。 目前,国内车企的注册需求大多为数百万至1000万辆。 这意味着这个车联网平台刚刚发展起来,面临着新的转型压力。
有了以上六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这里包含的申请是如何统计的? 有的有2万,有的只有17六组数据告诉你企业到底需要有多少个“应用”,差别这么大吗?
这些数据背后的潜台词与软件架构有关。 将每个微服务称为应用程序并没有错; 也可以将大量应用程序称为应用程序。 像SAP的ERP这样大的系统包含如此多的子模块,可以称为应用程序。 如果你想把整个ERP拆分成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应用,甚至继续把财务管理拆分成应用子模块,都可以。 也许一个ERP可以拆分成100个应用程序,这也不是不可能。
银行有两万多家,制造业好像只有几十几百家,*大的也只有几千家。 为什么? 因为银行的IT成熟度非常高,而且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非常复杂。 那么走向数字化的制造企业应该拥有多少应用程序呢? 未来制造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员规模来支持IT?
这些话题都涉及到应用架构,以及工业软件的整个研发流程和研发体系。
大规模软件开发的挑战
软件开发和流程制造之间的相似性非常强。 它们都是一条装配线。 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架构密切相关。
相对成熟的软件开发,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在大规模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都会面临很多挑战。 比如中国版权,很多客户都提出了自动化测试的需求,但这意味着需要使用很多运维工具。
灰度发布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当今基于云技术的软件开发的重要需求。 在应用程序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企业开发环境中的测试通常是功能测试; 压力测试,包括用户体验测试,一定要有一些真实的用户体验。 灰度发布使得测试工作可以按组、按区域、按功能分步进行,方便迭代。
在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中,不能一次性发布所有功能,否则对企业的影响太大。 通常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分为阶段,比如选择特定的客户群体或者特定的功能,并在特定的时间点发布。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多云管理。 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后台可能会有多个云,包括多个私有云、多个公有云以及传统非云环境中的一些数据和应用。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很多时候,各种应用软件和中间件软件有数百甚至数万种。 每个软件本身在编程过程中都有一个机制。 这个机制会吐出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称为日志(LOG)。 。 例如数据库、IBM DB2,各自有不同的日志信息; 就PLM而言,SAP和西门子的日志不可能相同。 要分析整个软件的运行状态,全面了解其状态,就必须清楚各个软件的日志。 当软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手动处理就变得不可能了。 需要软件来自动分析这些日志信息,辅助运维人员进行运维工作。
这些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遇到的众多挑战之一。 如果考虑更多的人员、组织架构等问题,那就变得更加复杂。
以上都是大规模软件开发的挑战。
软件技术架构的三大演变
软件技术架构在不断发展。 从单一应用到SOA架构再到现在的微服务架构。
图1:软件架构的演变
早年的软件开发都是基于单体架构+UI。 这种架构的特点是有一个后端,前端有一个用户界面UI,通过UI以某种形式展示后端的一些数据。 此时的软件架构层次比较简单,只有两层。 但单体架构的缺点也很明显。 其复杂度逐渐增加,部署速度越来越慢等等。 一个单一的应用系统,从操作系统自动化软件开发,到上面的数据库、运行环境、一些支撑库,再到应用软件,一般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来部署。 因此,大规模单体架构应用软件的部署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无法按需扩展。
关于可扩展性,以一家拥有 10 万人的公司为例。 电子邮件系统通常需要十几台、几百台甚至上千台X86机器在其背后运行作为服务器,但这些服务器在晚上基本上都是闲置的。 状态。 如何让这些设备更高效地运行? 晚上能不能只留下十几二十台设备来保证一些基础服务的运行,然后大量的算力就会处于休眠状态。 等到上班了,再唤醒资源,逐步拉伸。 云架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需求是单一架构无法满足的。 必须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完成,这就是云架构。
图 2:SOA 架构
大约十年前,新的架构SOA被提出。 SOA架构:数据+用户界面+公共服务,这是面向服务的架构。 在数据库和用户界面之间添加了一堆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通过企业数据总线连接起来。 在制造业中,OPC UA标准系统可以连接所有工业产品和工业设备。 在软件架构中(即在数字世界中),它是一种服务,有多少个开放接口就可以有多少个服务。 所以在软件世界里,无论是设备还是软件服务,对用户来说没有区别。
SOA架构的主要特点是它松耦合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了应用架构的灵活性。 但SOA架构不考虑服务规模。 小的只有几兆甚至几百千字节,大的有几千兆字节,甚至超过100G,都称为服务。 前面提到的单体架构中所谓的“扩展”问题又出现了。
架构还需要再完善,就是今天说的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即将到来
微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架构。 它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涉及到很多概念。 几年前,互联网公司提出了一个叫SQUAD的概念,是一种伴随微服务架构的软件开发的人员组织形式。 通俗地说,小队就是分配一定职能、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小团队。 这支队伍很像军队里的一个小队。 可以作为基本单位执行任务,班内也有管理制度。 这个概念在软件中其实也是一样的。 通常建议10-12人组成一个Squad,以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发展,然后相互安排组合。
*近提到的比较多的是Agile敏捷开发,对应的是瀑布风格。 这个概念并不新鲜。
瀑布式软件开发是一种传统的开发方式。 例如,供应商管理系统 SRM 应该是什么样子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规范。 然后就被密封起来,不能再更改,开发团队就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完成后,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发布。 这个版本发布后会维护一年,甚至两年,甚至三年。 一个版本通常有一个周期,有的是五年,有的是六年,但一般不超过8年。 这是典型的瀑布风格。 它像水一样从上流到下。 它是不可逆的,只能顺序推进。
图3:瀑布式开发
以这种方式开发的软件在推向市场时不容易适应快速变化。 后来出现了一种迭代开发方法,即敏捷开发。 整个研发周期发生了变化,开发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微服务开发是从敏捷开发方法演变而来的。 这里,现在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做CQRS(查询)。 中心思想是,所有的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命令类,这是一个广义的类;一类是命令类,是一个大类。 另一种是Query类型,在后台分布式数据中查找需要的信息。
微服务开发要求软件架构设计必须满足CQRS等设计原则。 每个微服务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独立编排。 就像导演一样,每个演员都演好自己的角色,导演很好地安排这些角色,演绎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系统就像一部戏剧,由无数的微服务组成,以提供更完整的服务能力。 这个系统可以就是我们原来讲的应用软件,一个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
一个功能点可能是一个微服务,但也可能需要调用多个微服务来完成组合。 这就是微服务的思想。
微服务大小和容器
在微服务架构中,微服务的大小虽然没有固定的标准值,但一般在几十兆到100M以内。 如果拆分太小,微服务治理的复杂度就会增加; 如果太大,就违背了微服务灵活扩展资源占用的初衷,难以隔离问题。
微服务的部署往往是部署在那里的可执行程序(镜像)。 微服务启动后,会被调入容器(运行环境)中,当然会占用计算资源,比如存储、网络和通信、CPU资源。 使用后,这些资源将被释放回来。
那么什么是容器呢? 从技术上讲,它是容器中运行程序所涉及的指令的解释器。 考虑一个共享办公室的类比。 共享办公室提供办公环境。 所有办公室不能为100平方米; 或者都可以是1000平方米。 需要不同大小的房间来容纳不同规模的公司。 但每个办公室都必须有一些基础设施,比如水、电、煤气或者WiFi等。一个公司进来,收拾行李搬进去,它需要的所有服务都有。 用多少付多少,用完可以随时离开,办公空间被循环利用。 这个环境可以比作微服务所需的容器。
开发、运维一体化流程
“开发与运营”一体化流程已成为当前软件交付*重要的形式。 这是一条装配线。
图 4:流程
首先,程序员编写程序。
二是源代码管理。 在一些成熟的软件开发组织中,源代码管理非常严格。
下一步是构建。 做OT的人可能对这个词有点陌生。 对于IT人员来说,这个词并不陌生。 是指将软件的源代码编译成可执行代码,例如exe。
然后调用打包的过程。 编译后的软件除了源代码之外,还包括它的一些依赖程序。 具有单体架构的应用程序必须封装在一个大包中; 在云中,包要小得多。
打包后,部署。 部署完成后,开始测试。
测试将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通常功能测试难度比较小,在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 但在进行性能测试时,必须有大量的实际数据。 无论是模拟还是模拟数据都不能*终解释问题。 需要实际数据和压力。 测试更有说服力。 此外,用户体验还需要目标用户的参与,体验的质量更加真实。
测试完成后,开始灰度发布。 灰度发布后,发现问题,修改程序,进入迭代过程。 迭代完成后,将进行大规模、全面部署。 就这样进入生产线了。
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那么,这个流程的人员如何配备,比如架构师、测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互联网公司OM的身家一般都很高。 因为OM的责任会比过去的项目经理更大。 接下来将进行运维工作。 软件系统投入使用后,如何管理? 我们借用了OSS的一个概念,叫做&。
整个管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图 5:需要大量工具
目前,许多公司都拥有听起来的样子,但它们的成熟度水平各不相同。 运维体系、工具、流程有所欠缺。 很多大型企业拥有数千名IT人员,但运维体系不够清晰。 中国版权所有。 甚至根本就没有系统。 文化、组织配套设施与之完全不同步。 只有一些工具,仅此而已。
图6:
进一步探究,就有了连续性的概念。 那是。 连续性,包括持续集成、持续部署、持续测试等,这是所有云平台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显然,发展进程已经被超越。 它是一个工具集,但更多的是一种组织和软件文化。 这是工业互联网超越技术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避免的一大陷阱。
概括
这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但却为工业互联网满足制造业需求的软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路径。 微服务架构也正在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工业软件开发方法。 了解微服务和架构的开发方法,将使工业应用能够快速形成服务能力并不断迭代更新,从而以强大的IT支撑和服务能力支撑更多的OT应用,让工业互联网更好地落地。
炫佑科技专注互联网开发小程序开发-app开发-软件开发-网站制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