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3433334

网站建设 APP开发 小程序

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软件开发

在云原生时代,持续集成应该是什么样子?|腾讯技术开放日第二期

发表时间:2023-10-30 10:01:09

文章来源:炫佑科技

浏览次数:188

菏泽炫佑科技

在云原生时代,持续集成应该是什么样子?|腾讯技术开放日第二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持续集成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标准配置,并为开发者所熟知。 如今,软件公司不使用持续集成是不可想象的。

在持续集成工具链中,起步早,积累也多。 以其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插件而被广泛使用。

但进入云原生时代后,应用部署和基础设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们没有跟上,而是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管道编排引擎不够稳定、并发性能差、开发插件麻烦等等。

那么云原生时代的持续集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上周末我参加了第二期腾讯科技开放日。 本期的主题是云原生全栈开发与实践。 其中一场会议恰好是关于云原生时代的持续集成。 谈到了腾讯云CI 3.0。 读完之后,我觉得To:这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为代码

云原生提倡“基础设施即代码(as Code)”,即基础设施通过代码来定义,并由版本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对应于持续集成,即作为Code。

众所周知,持续集成是一系列任务的编排,例如:

图解背后是配置文件(以此为例):

pipeline {
  agent any
  stages {
    stage('检出') {
      steps {
        checkout([$class: 'GitSCM',
        branches: [[name: GIT_BUILD_REF]],
        userRemoteConfigs: [[
          url: GIT_REPO_URL,
          credentialsId: CREDENTIALS_ID
        ]]])
      }
    }

    stage('单元测试') {
      post {
        always {
          junit 'build/test-results/**/*.xml'
        }

      }
      steps {
        sh './gradlew test'
      }
    }
    ......

这种方法有两个缺点:

1. 往往是命令式的,需要对操作的每一步进行精确的通知。 编写和维护都不方便。

2. 受管理,不方便配置复用。

腾讯云 CI 3.0 通过简单的 YAML 文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这个例子的意思一目了然:当分支有推送时,就会触发一次构建。 构建是在容器:8中进行的,只输出一个文本:hello world。

就可读性/可维护性而言,纯文本声明性配置文件比命令式代码干净得多。

而且这种文件可以保存在代码仓库中,不仅方便版本管理,也方便不同项目、团队之间的复用。

基于容器的CI设计

上面的例子中已经提到了容器。 事实上,腾讯云CI 3.0完全是基于容器设计的。

这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

假设您的 CI 有两项任务,一项用于编译,一项用于测试。 执行过程中,代码会从代码仓库下载到某个目录,然后将该目录挂载到容器中进行编译,然后挂载。 转到另一个容器进行测试。

与虚拟机(VM)相比,镜像启动速度非常快,并且易于使用,并且所有对环境的依赖都在YAML文件中声明,并且可以被仓库遵循。

master:
  push:    
    stages:
      - name : compile
        image : docker-image-1
        script: xxxx # 做编译的脚本
      - name : test
        image : docker-image-2
        script : xxxx # 做测试的脚本 

事实上,在CI 3.0中,任务编排分为三个级别:Stage、Job。

一个阶段可以有多个阶段,一个阶段可以有多个作业。

容器可以在三个级别上使用:

可以看到,系统默认会使用顶层声明的镜像。 如果在下层声明了新图像,它将覆盖上层。

一个系统要繁荣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生态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能够被广泛接受。 大量的插件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插件开发对于程序员来说并不是很友好。 他们必须掌握Java语言,熟悉插件约定,找到相关的扩展类,并实现自己想要的业务逻辑。

然而,基于基于容器的CI设计,开发插件突然变得简单了,因为插件本质上就是容器,你可以在容器中使用任何语言,不受任何限制。 CI 3.0还支持直接使用Hub上现有的容器插件。 目前支持的生态系统包括Drone等。

更神奇的是,CI 3.0还支持在管道中直接执行命令,甚至可以直接在管道中使用——编排服务!

例如,如果运行自动化测试时需要依赖MySQL、Redis等服务,可以直接用命令启动它们,然后在后续作业中使用它们,非常方便。

高性能 CI

对CI背后的工作机制有深入了解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 CI每次运行时,都会在磁盘上生成大量的项目文件:源代码、依赖库(如:)、编译生成的中间体等。

这对于某些情况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一个项目有两个分支。 对于两个管道来说,实际上运行后,生成的文件很多都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相同的文件可以重复使用吗? 喜欢缓存它们吗?

这很困难,因为不同的管道可能会读写同一个文件,从而导致冲突。

这成为并发读写操作的经典问题,解决方案无非是:

1. 锁定缓存

执行一次管道访问后,释放锁,允许另一次管道访问。 并行管道变成串行管道。

2. 复制一个缓存到每个管道

随着缓存数据变得越来越大,复制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

3、保留多个缓存,超过并发数时进行排队。

相当于设置了一个池子,先满足一些流水线的需求,而其他流水线则排队。 然而,随着单个管道长度的增加,排队的管道将会越来越多。

CI 3.0的解决方案是使用Copy-on-Write来复制缓存软件开发,瞬间即可完成。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它是一个堆栈式文件系统,不直接参与磁盘结构的分区。 相反,它依赖于并构建在其他文件系统(例如 ext4、xfs)之上。 它的目标是将原来的底层文件系统中不同的目录进行“合并”,然后呈现给用户。

如下图: 中的文件由 和 合并而来。

“底层目录”中的FileA和FileB可以修改,“底层目录”中的FileC和FileD是只读的。

如果你想修改这些文件,你就复制一份并在这里修改。 当然,修改后的文件会“覆盖”底层目录中的文件。

你可能立刻想到,如果把这个特性应用到持续集成中,不就解决了缓存读写冲突的问题了吗?

每个管道使用一个,对应于下面的一个。 底层是只读的,存储缓存数据。

如果某个管道想要修改缓存数据,请在 . 只有该管道可见,其他管道仍然可以看到底层只读缓存。

腾讯云的CI 3.0利用这种即时复制技术,大大提高了多个管道并发运行的效率。

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团队使用一种方法来管理代码,即多个项目的代码存储在同一个存储库中。 可以想象,这样的代码仓库可以高达几十G,甚至上百G。

对于这样的代码库,如果你在管道中做一个git克隆,将代码从仓库下载到工作目录,那需要花费的时间可想而知!

CI 3.0利用技术,针对这种大型仓库场景进行了优化:

管道完成**次 git 克隆后,代码已下载到本地。 后续的 只要找到这个仓库的代码,就可以通过复制一份作为缓存来创建自己的,然后根据缓存执行 git fetch 操作。 这样管道就可以快速启动。

这样,代码准备时间就可以降低到秒级,大大提高了流水线的性能。

CI助力远程开发

疫情期间,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工作电脑不在身边,程序员就惨了,基本无法工作。

因为现在的系统非常复杂,一个应用依赖了很多缓存、搜索、数据库等服务,想要重新构建起来很困难,代码量也越来越大。 即使在本地下载也非常耗时。 时间的事。

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代码库存储在服务器端。 我们能否在服务器端快速搭建一个开发环境,让程序员可以使用浏览器或者连接浏览器进行远程开发?

CI 3.0已经是基于容器设计的在云原生时代,持续集成应该是什么样子?|腾讯技术开放日第二期,可以很容易地创建容器,可以用来构建环境。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每当创建分支时,都可以自动触发 CI 管道,建立新的开发环境。 程序员无论身在何处,只需打开计算机的浏览器即可开始编程。

总结

如今已经进入云原生时代,持续集成也需要拥抱变化,与时俱进。

腾讯云CI 3.0基于容器设计,以Code方式实现,方便程序员开发插件。 它通过利用极大地提高了CI的性能,创新性地帮助程序员创建远程开发环境。 这些功能帮助公司提高 CI 效率,更好更快地交付有价值的软件。 强烈建议大家尝试一下。

本文只是冰山一角。 在上周末举办的Techo Day腾讯技术开放日活动上,对CI 3.0的技术原理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 相关资料和课件整理整理成《腾讯云原生工具指南》。 除了CI之外,还涵盖了Crane、AUTO分布式云操作系统等热门产品,以及开发专家推荐的帮助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列表。 有太多值得一看的东西,不要错过!

炫佑科技专注互联网开发小程序开发-app开发-软件开发-网站制作等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