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3433334

网站建设 APP开发 小程序

知识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软件开发

《洛阳市“十四五”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发表时间:2023-11-05 09:04:23

文章来源:炫佑科技

浏览次数:167

菏泽炫佑科技

《洛阳市“十四五”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洛阳市“十四五”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 年 5 月 31 日

洛阳市“十四五”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开放中的作用根据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和《中共洛阳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的建议》根据《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等文件,洛阳市“十四五”规划现正在编制《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作为作为洛阳市“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十四五”期间工业信息化工作。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果

“十三五”期间,洛阳市贯彻落实建设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的要求,立足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新战略定位洛阳市政府高度重视洛阳发展,抓住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力实施基地建设、平台建设、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智能化研发、智能产品、智能装备、和工业企业的智能流程。 服务智能化全链条创新发展,基本建立了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工业体系和设施体系,为培育制造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体系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时期。 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支撑基础逐步夯实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向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同比增长20%。 引进了中国移动在线、海康威视卫视等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了中重自动化、中智软件、宏业科技、测试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在信息服务、城市规划软件、设备探伤、远程监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其中洛阳中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城市规划电子审批软件和日照分析软件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5%和75%,中和自动化的“大型成套电液控制”市场占有率系统”已达到50%。

大数据产业初具规模。 洛阳大数据产业园以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为引领,加快产业资源聚集和专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作为全省首批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已聚集大数据相关企业1200多家、从业人员3.2万人。 拥有中国移动在线等百亿级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并引进了阿里云。 运营支撑中心、北京嘉云汇金融大数据(洛阳)分析中心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在全省率先建设5G和窄带物联网全覆盖园区,并成功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建成中国移动在线数字服务产业园、河南移动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洛阳恒盛科技园、洛阳863创新广场、洛阳顺兴通信产业园等11个特色专业园区及其产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逐步壮大。 “十三五”期间,洛阳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拥有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关键机器人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企业150余家。 零部件等产业链不断完善,年均增速超过20%。 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已形成“一基地、两园区”的产业布局。

二、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着提升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着。 2017年以来,全市共启动“三大改造”项目93​​6个,总投资2638.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68.4亿元,实现全市以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指定尺寸。 云上企业超过8900家,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推广应用超过5000台(套)。 实施智能工厂(车间)建设行动,加快生产管理与工业控制系统融合,实现研发、制造、仓储、物流等系统集成互联。 全市累计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相关试点项目42个,6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43家企业启动两化融合,1895家企业开展对标、数量居全省**。

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加快。 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智能制造、中国一拖柴油机国IV升级改造、中国龙海电子玻璃信息显示超薄基板生产线冷修技术改造、双瑞万基二期年产海绵钛技术改造1.5万吨等394个项目建成投产,为全市工业注入新动力。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耐火能源管理产业平台”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洛阳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智慧农业装备管理平台”入选国家制造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 芊芊化工乳化炸药智能车间实现“零人工”,极大提升了公司安全生产能力; 阿特斯阳光电力M09组件智能车间通过实施“机器换人”,使组件生产周期缩短了37%,综合成本降低了40%左右。 2019年,我市荣获河南省智能制造观评**名。

3、产品和技术创新成效显着

大力培育创新平台。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双增长”行动。 全市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分别增长至2015年的2.44倍和2.46倍。先后培育和引进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以及11个研发平台。

加强关键技术研究。 组织青罗基地、灵聚科技、中原智联专家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对智能化改造问题进行指导诊断,指导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 成功研制全国首台无人超级拖拉机一号、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高效成型履带磨削车、工业CT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时速250公里高铁轴承已做好在线试车准备。 轴研公司已成为北斗卫星动量轮主要供应商。

打造创新合作载体。 洛阳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创客中国”创新创业中小企业总决赛举办、​​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先进制造全球总决赛永久落户洛阳连续四年主办中国先进创新创业大赛。 制造业决赛,38个优胜项目在洛阳扎根。 新增研发机构14家,孵化企业21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 中信重工抗疫喷雾消毒机器人、艾森生物新一代自动化核酸提取仪、洛州LYC医用CT机主轴承等一批新产品抢占市场。 市场机会。

四是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在关键岗位实施“机器换人”。 以“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为抓手,对农机装备、耐火材料等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格的行业关键岗位进行“机器换人” ,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 全市每年推广应用机器人1500余台,52个项目入选河南省“十百千”机器换人示范应用,119个产品被列为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加速发展。 建成河南省首个、全国第20个工业互联网识别分析二级节点,并成功完成与全国顶级节点的结构性连接,解析量达到1500万条,构建良性互动的工业体系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和产业发展之间。 提供了重要支持。 洛阳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包括高校、通信运营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公司、服务提供商等23家单位为首批联盟成员。 培育“1+N”工业互联网平台,“硅基半导体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国耐火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9个平台入选河南省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名单,打造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 支持系统。

5G建设应用快速落地。 创建中部地区5G应用示范城市和云服务创新基地。 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含测试站)8866个。 率先实现中心城区5G连续覆盖、县城建成区基本覆盖。 全市5G用户数已突破260万户。 开展应用探索,一拖集团5G+智能工厂、中信重工5G+智能机器人等行业应用试点顺利启动。 洛钼集团建设5G无人智慧矿山,成为国内首个5G无人矿山应用。

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 我市获工信部正式批准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成为我国第17个获批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的城市。 全面提升我市国际互联网通达度和开放水平,助推我市国际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跨境物流、医疗旅游、文化传媒、现代物流、国际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等行业对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试数据表明,专用通道显着提升了我市国际互联网通信质量。 我市至“一带一路”、欧美等方向国际互联网接入时延平均降低50毫秒以上,部分方向降低100毫秒。 其中南亚、日韩、香港等方向的访问时延下降了40%以上,丢包率普遍下降了10-20个百分点,部分方向如欧洲、西亚、中亚、香港已接近零,足以满足发展对外贸易等国际互联网经济的需求。

(二)发展优势

1、政策体系比较健全

完善政策体系。 建设以《洛阳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主轴,依据《洛阳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洛阳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洛阳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洛阳市支持大数据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关于促进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产业政策的通知《发挥大机构、大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50余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措施,支撑的“1+3+N”智能制造政策体系明确发展方向智能制造的保障措施。

加强人才保护。 实施河洛人才计划、河洛工匠计划、玉洛惠计划和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先后引进陈彪松团队等24个河洛人才团队,表彰23名“河洛大工匠”、“河洛工匠”“155名”形成了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人才队伍。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市级智能制造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出台《洛阳市支持转型发展的若干财政政策》,明确28项支持政策,单项*高支持1000万元。 建立智能制造项目数据库和项目建设台账,实施重点项目攻坚行动,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省级先进制造专项资金等上级支持。

2、产业基础雄厚

洛阳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 总体来看,2017年至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升,分别达到8%、8.5%、8.6%和3.5%。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实现。 增长34.4%。 一拖、中信重工、洛智、中航光电等已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了“东方红”、“LYC”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拥有装备制造和新材料。 行业。

3、创新驱动潜力突出

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双增长”行动,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能力。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创新龙头企业20余家,占全省五分之一。 高新技术企业增至90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228家; 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省级创新平台(载体)分别增至88个和502个。 稳步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获批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2个、省级产业研究院4个、市级产业研究院10个,形成确立了梯次发展格局,为推动我市制造业跃向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提供了重要支撑。

4、通信基础设施布局领先

作为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我市持续加快宽带网络、云计算中心、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 开通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成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核心枢纽城市。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均达到93%以上,城市千兆网()端口数达到14万个; 中心城区、县城建成区5G网络全覆盖,3A级及以上景区全覆盖; 推动互联网协议版本6(IPv6)规模部署,IPv6活跃用户规模和网络流量持续增长; 全市大型数据中心、行业云应用示范平台等重点区域完成IPv6改造任务,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117万户。 窄带物联网(NB-IoT)发展加快,物联网传感设施规划布局推进。 NB-IoT基站数量已达3000个; 大型数据中心(IDC)建设加快,数字服务云平台具备5500多台服务器的管理能力。 ,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云计算中心和新一代绿色云数据中心,满足密集数据计算、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应用需求。 重点行业“1+6”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上线,在进一步推进工业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5、区域联动优势明显

我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交通便利。 具有贯通东西、纵贯南北的地理优势。 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目前,洛阳北郊机场已开通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国内省市的20余条航线。 焦柳铁路与陇海铁路、郑西高铁与规划中的湖南高铁、宁洛高铁形成“交叉”线路布局,将推动我市成为新型高铁枢纽。 连霍高速、郑鲁高速、宁洛高速相继贯通,形成洛阳与长三角、西部地区的有效联系。 该市规划建设4条地铁线路,成为全国中西部地区首个开工建设地铁的非省会城市,形成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洛阳市工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发展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缺乏支撑。尚未完成,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重点产业生态培育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发展步伐有待加快。 传统产业改造意识有待提高。 一些制造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动化与信息化并存的阶段。 由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转型升级投入较大,一些企业在智能化转型方面投入力度不大,进展不够。 企业发展不平衡,行业内企业装备水平参差不齐。 仍缺乏形成完整智能制造体系的龙头企业,相关企业的行业带动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多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薄弱。 大中型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较为明显。 创新开放能力不足。 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 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分析挖掘、行业标准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缺乏软件架构、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挖掘等。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科研人才以及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 集群辐射效应尚未形成,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与发达省市; 产业链不完整,智能终端、芯片开发等相关新兴产业发展薄弱。

2、带动效果亟待提高。 5G建设应用需加快,5G基站规划连接、公共区域开放、电价优惠、搬迁补偿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协调; 应用领域有待拓展,5G建设应用刚刚起步,尚未出现广泛的融合应用 情况:5G硬件及相关设备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空间广阔,需要进一步加大规划、培育、引进力度。 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效应不足。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培育方面,按照“1+N”的工作思路做了一些探索。 已有9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名单,但行业间开放应用不足,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推广有待加强。 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广存在困难。 一方面,当前标识解析体系在实现设备互联和统一产品编码方面尚未形成成熟、通用的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推广速度; 一方面,出于数据安全和投资的考虑,企业在进行识别分析应用推广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顾虑。

三、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智能产业链亟待优化。 在建项目大多集中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项目相对较少。 对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撑略显不足; 龙头企业仍以内部综合整合作为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主入口,产业链企业间的业务协同并不理想; 农业机械和矿山设备产业链不长,效率不高。 惠企政策仍需加强。 目前,各级政策性资金中,智能工厂(车间)、机器换人等资金申请门槛要求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项目投资等方面均较高,导致政策覆盖面不足资金。 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支撑不足,智能传感、自动控制、网络连接、工业软件等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该平台的应用领域比较单一。 平台服务商、第三方开发者、平台用户相互促进,双向迭代。 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四)面对形势

1、国家战略机遇拓展数字化转型新空间

加快推进双循环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同时,在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要求下,我市承担起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使命。 未来,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将迎来技术红利,成为新的增长点。 它们也将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 我市是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和市场基础。 同时,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叠加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数字革命对产业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趋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制造业再次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一方面,世界各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通过吸引海外企业回流、采取贸易保护等方式振兴制造业。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正在加快实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先进制造计划。 on its own in , and other , we will build a new and on drive to seize the of a new round of . The new of by the , big data, and is with the . It is , , and forms on a scal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put for the of , which A set of , , etc. to guide more to in .

3. High- of new for

The Fifth and Sixth of the 19th of the Party of China out that the high- of is an part of high- , a key for a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 , and an step in a . basis. In the of high- of the , such as the , the chain level, and will the and of the , new and new space for . Our city's has a range of and a solid . such as , new , and new are not only an part of high- , but also a key area of ​​ . such as 5G, , and have in depth. good .

4. The of new and faces new

As my 's a new , the of heavy has down, and its role in the has . has a new force for my 's . As a heavy city, has a high of and is at a stage of and . In the , our city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in the of and and and .

5. The for in the post- era is not yet solid.

by the COVID-19 , the world to be , the and chain has , and and have , to . From a , the of the is still , the of is slow, and the force for is not . At the same time, the tasks of and of and are still heavy, and new , new , and new for Not than that. Under the of this , our city will face in terms of , and , , and of , which may the of in new and , , etc. .

2.

(1)

Based on the and of our city's , on the two of data and , we will seize the of key and new , and fully the of the chain R&D, , sales, , and . , the level of , the deep of and , the and of key in sync with the east, lead in the part, to the west, and an zone for the .

(2)

by Xi on with for a New Era, we will the and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on the of new and and the "Ten Major " of the Party , on the goal of high- of the . , seize the of hot-end , the chain, chain, chain, chain, and chain, the and role of in the high- of the , and the level of the chain and cha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 the of the "567" work , focus on five major areas such as , 5G, , big data, and , focus on the of new and other six tasks, and the Seven major , the Chain, aim to a zone for and a 5G+ city in the and , the in-depth of and , and 's to move high-end and .

(3) goals

By the en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5G and will and , smart will lead to , the and of will a leap in key areas, among will be , and and the will The has been , and have been in the of 5G+ and big data pilot .

—— goal: By 2025, the city's level of and will enter the first in the , will be at the of the , key links in key areas will be , and will be from to The of .

——The is sound. The scale and level of the city's ranks at the of the and the , and a 5G large-scale has been built; the and of nodes for have been , the "1+N" has been , and a first-class 5G has been built. Big data park. In 2025, 15,000 5G base will be built in the city, and the of node will 30 ; the scale of the big data park will 40 yuan.

——The level of to . The of in to be , the of major is , and the level of of in key areas to . The of of to , and with such as , , and are , and key are . By 2025, 8 smart pilot will be and every year, 800 units (sets) of smart will be and , and the smart rate of the city's will 13%.

—— have been . on such as , new , and , as well as such as big data and , based on the of 5G, , and , and on the city's and , we will the of a new of . the and of key for , and to such as , , and in the field of .

——The has been . 5G+ smart is in key areas, the is , the of to , the level of chain is , a is key areas and key links, and a 5G+ city is in the and . 。 By 2025, and form no less than 10 5G+ ; 20 ; new such as , , , , and - .

3. Main of

(1) the space of

the and of the and of the , and the , build an big data , the space of the , the and of the , the , and the of a high-end .

1. the in-depth of the “1+N”

to the of . The will be built into a that such as needs and , and , and and . Make full use of the of the , face and , and a of new and new such as and crowd-, , and . on the , we will build an hall, a high-end base, etc.; on the Cloud , we will focus on the of and sales, build , , and The four of the serve the city's and the of .

the of the . In the field of node , the level of parts , spare parts and for , on the Xin'an Cloud West Henan and Base , The of and other in has more to and to the of logo . In the field of , and the needs of , the price of , and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for . the and of the of , the three- of Co., Ltd., and the R&D and line to and ease of use, and build R&D line. In the field of and , we build a and to help , and , more to free , and costs. the of Media Big Data , , Cloud and other .

and the 's . Meet the needs of in key areas of the urban and an open . In the field of , on the CITIC Heavy , we will the of , of data and other ; in the field of , we will rely on the YTO to , and . The of and forms a cross- ; in the field of non- , on the non- metal of China to and and of in the non- metal ; in the field of , on The a new and model for , the of 's , a "1+N" , and the city's .

2. the and of

the of key . to in the of time- , edge , , etc., key and such as , , , model , and , and the and . to for the of by small and -sized in our city. the phase of the Jing'an IDC Cloud Park , we will focus on the of such as cloud R&D and data and . the smart park , and of and main are , and real-time of and are for park . to build , , and form with and . key to and , , , and them into APPs for , data in the , and open up the data chain.

(2) the of 5G+ and

the of 5G , build a new for 5G , and new . to as the guide, the and of 5G+ smart , smart , care and care, new smart and other , and the of 5G and . Focus on using as a point to and help the and .

1. 5G

5G .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支持优势智能制造企业选择典型应用场景开展5G示范应用,加快5G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建设5G+智慧园区,推动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基于5G技术的集智慧安防、智慧停车、智慧导视、智慧消防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示范园区,提升园区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增强5G应用展示体验。加快5G应用服务部署。加快建设河南移动中部云基地项目,提升5G应用数据存储能力,推动中移在线二期项目尽早启动建设,打造“中部云”品牌。规划建设5G应用体验园,积极推进重点区域5G创新应用产业园项目。积极建设云服务创新基地,提升数据存储功能及应用领域在中西部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2.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发挥5G公网专用优势。鼓励企业对网络应用进行复制推广,实现生产和物流成本压缩。基于5G公网专用模式,提高工业互联网灵活性、安全性。引入5G网络切片技术,支持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借用运营商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共享,梯次引入行业内中小企业入网。利用5G公网,保护企业数据不出网络、不出园区,从而保护生产数据的安全。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5G网络进行推广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5G+工业互联网”建设改造模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挖掘典型应用场景。依托优势领域,围绕典型应用场景,探索解决应用成本、安全管理等现实问题,打造一批以中信重工矿山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为代表的标杆和样板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流程优化与内网建设改造相结合,推动5G网络部署应用从生产外围环节向生产内部环节延伸,挖掘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形成“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示范引领效应。

3.深化细分领域5G技术应用场景

推广5G智能工厂模式。加快建设中信重工“5G+智能安防机器人”项目,实现安防机器人的高清视频回传和定位功能,为园区自动巡防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完善推广一拖集团“5G+智能工厂”,通过5G网络结合工业网关,试点建设5G视觉检查技术联网系统,实时监测传动箱壳体生产线轴温度、轴电流、随动误差等运行数据,实现设备点对点通信、横向多工厂协同、纵向供应链互联。

拓展5G无人矿山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栾川龙宇钼业5G智慧矿山项目等,指导采矿行业企业复制洛钼经验,将5G技术结合设备远程智能操控平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提高采矿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采矿生产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加强在空区处理、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等高危条件下抢险救援领域的应用。

打造5G+4K8K超高清视听基地。建设基于5G的超高清视听平台,利用5G+AI、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研发满足5G新应用、新内容、新互动、新生态的新型智慧终端产品,加强在智慧文旅、教育等领域的体验应用。

加强5G+智慧医疗示范应用。探索5G在移动急救、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护理等各类医疗服务中的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熟技术,提升医疗救助、养老服务水平。2025年,实现医疗机构5G网络全覆盖,全面建成全市5G+智慧医疗应用示范体系。

(三)有序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制造引领式发展

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建立生产设备、产线、车间、工厂的数字孪生模型,深化采集和分析制造数据,提高设备利用率。积极建设适应多产品类型的柔性自动化产线,引导工业机器人、无人车的集成应用,构建面向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

1.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推动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在电子信息制造、农机装备、轴承等重点行业的关键岗位,实施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替代人工生产,鼓励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和智能化生产水平,实现“减员、增效、提质、安全”的目标。支持企业申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积极争取保费补贴、推广奖励等政策,支持中信重工、一拖集团等企业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扩大智能矿山装备、智能农业装备等智能装备市场占有率。

提升智能工厂(车间)水平。以装备、有色、石化、材料等行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建设。通过系统集成、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和信息分析优化等方式,实现对多个智能车间的统一管理与协调生产。依托中铝洛铜智能工厂建设、格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中欧产业园震海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加快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车间产品物联网、管理系统集成平台和面向智能工厂的总控中心系统,打造建设数字化协同设计云平台。

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用户精准画像,促进用户数据与制造全流程数据的贯通集成,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引导企业开放数据资源和工具,扩大跨产业链、跨平台数据流通和协作范围,发展协同设计、网络化制造、敏捷供应链、共享制造等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企业制造数据开放与共享,强化大数据应用创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拓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制造能力交易、远程运维、融资租赁等新型服务模式。

2.拓展提升企业综合服务能力

推动制造企业向服务商转型。推动优势企业加快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依托中信重工、一拖集团、中色科技、中钢洛耐等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优势,鼓励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诊断咨询及解决方案多源汇聚,推动企业由装备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提升我市企业在产业链中主导地位和竞争力。

培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支持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化和集成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积极引进航天云网、SAP等知名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落地我市开展服务;引导中原智联、中原大数据研究院、赛摩科技等一批本地优秀服务商提升服务能力,为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四)推动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发展

重点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区域资源,以工业大数据为特色,以大数据硬件、大数据服务为重点,以大数据应用融合和技术融合为支撑,构建大数据产业体系。

1.推动工业大数据规范化建设

推动工业大数据传输交互。推动5G、NB—IoT等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推进IPv6规模部署,改造升级一拖集团、洛轴、中信重工等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参考关键设备数据网络接口标准,积极对接国家、省统一的数据交换架构。通过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立各级节点之间数据采集、共享机制,推动不同领域解析数据的集成应用。

推动工业大数据全面采集。依托现有政策渠道,支持企业加快部署传感器、射频识别、数控机床、网关等数字化工具和设备,提升设备数据、产品标识数据、工厂环境数据等生产现场数据采集能力。依托中信重工工业CT项目、深慧视智能制造3D工业相机项目,争取产品内部结构等数据全面采集。支持企业采集产品工作状态、通信状态等数据,实现设备远程监测维护。支持企业打通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控制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传感、控制、管理、运营等多源数据一体化集成,构建全流程数据链。依托“1+N”工业互联网平台、河南移动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景安IDC云计算产业园等形成行业大数据高地。

推动工业大数据高质量汇聚。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数据资源编目工作,加强数据清洗和预处理,提升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实现数据资源的可见、可管、可用。基于一拖集团、中信重工等龙头企业汇聚的大数据资源,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存储。鼓励企业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数据质量评估监督、响应和流程改善方案,积极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形成数据质量管理闭环。

2.完善工业大数据应用产业体系

打造大数据软硬件产品体系。围绕工业大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应用等环节,推动工业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工具、分析与挖掘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软件产品开发。支持中航光电、凯迈环测等企业加快传感器、存储设备等工业级硬件产品发展,加强与寒武纪、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对接,加快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建设。

延伸大数据采集技术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业传感,围绕泰斯特等本地企业,建设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加快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产品研发。发展消费智能终端,开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发展服务器与存储,开发面向大数据处理的PC服务器、大数据一体机、数据压缩设备等产品。

3.健全大数据推广应用生态

加强重点行业应用推广。鼓励企业将大数据应用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全业务链条,推动制造模式变革,打造“洛阳智造”升级版。结合重点行业应用示范,梳理遴选重点企业数据应用标杆,依托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众智软件DWORK智慧工厂大数据平台、LYC轴承大数据中心建设等项目,梳理工业大数据应用路径、方法模式和发展重点,复制推广典型应用。

全面提升数据服务水平。依托中原大数据研究院,建立工业大数据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软件即服务(SaaS)、测试服务、人才服务、外包服务等,打造国内**的工业大数据服务链。重点推进洛宁电商物流园项目,建设电商物流园,利用大数据进行专业化配送。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对接IBM、华为、昆仑数据、朗坤智慧、中堃数据等一批领先的大数据分析公司,聚焦生产流程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质量分析、精准营销等应用场景,集聚一批解决方案服务商、工业软件和工业APP开发商,完善工业大数据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融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融合。积极发展物联网芯片、智能网关、传感器等硬件产品和嵌入式、智能管理等物联网软件产品,提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与洛阳移动深入合作,促进窄带物联网示范园建设,搭建物联网企业孵化平台;引进发达地区企业入驻洛阳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云计算融合。加快建设通信网络、计算资源、数据中心和存储备灾,支持云计算平台拓展大数据服务,促进海量数据、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数据分析等公共云计算服务发展。依托阿里云运营支撑中心自动化软件开发,发展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信息管理分析等。大数据+人工智能。搭建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促进机器人机械臂智能控制系统、机器视觉等技术在洛阳本地孵化。探索“企业+高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鼓励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五)积极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支持智能农机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语音等重点领域产品研发,推动AI+在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以及政务、医疗、旅游等社会领域形成特色应用,带动产业整体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树立人工智能特色应用推广典范。

1.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攻关

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需求,加快引进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推动相关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发展,依托612、613、725等军工企业、中科院自动化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中信重工、中国一拖、格力电器等龙头企业,面向应用领域开展自主无人系统、传感系统、控制系统研发、机器人系统集成以及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全面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2.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面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应用创新的共性需求,围绕智能传感器、算力算法、智能软件以及各应用领域,重点培育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的技术支撑。加快推进中科寒武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等重点项目,为建设现代创新体系、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助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打造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集群

支持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零部件和智能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为行业应用提供产品支撑。深挖洛阳大院大所大企业的创新优势,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农机芯片、无人植保机等领域做大做强。依托科大讯飞、中信成像、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人控制、图像识别等领域加快发展,巩固鸿业科技、众智软件等企业智能软件产品的市场份额,鼓励企业以合作等方式联合优势资源,加快形成产业集聚。

四、重点任务

夯实工业信息化产业支撑,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新技术模式推广应用,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载体提档

围绕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大力发展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夯实工业信息化发展基础。

1.推动5G网络设施建设

加快5G基站统筹规划。统筹5G基站站址、机房及管线、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移动通信基站、机房和相关配套设施预留建设空间,推动移动基站与新建公共建筑物、住宅建设项目、公路、地铁、交通枢纽沿线工程等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实施5G规模组网。重点推进洛阳移动5G无线网络基站建设及应用、洛阳联通5G无线网络基站建设(与洛阳电信共建共享)及应用、洛阳电信5G核心网建设与扩容、洛阳铁塔5G基站建设等项目,新建及扩建宏站、室分、站点、5G基站,提升机房及室内分布系统等配套设施。优先推进城乡重点区域及重点用户5G网络建设,实现城乡5G网络广覆盖。2025年,建成5G基站15000个,建成较为完善的5G规模化网络体系。

2.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

改造升级工业互联网内外网络。在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建设高质量外网同时,鼓励工业企业升级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组织工业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深度对接合作,利用5G改造工业互联网内网。提高工业企业5G网络覆盖率,将5G技术渗透到生产现场、网关和设备的集成应用,促进5G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加快培育健康有序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生态,促进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使用。加快二级节点推广应用,拓展网络化标识解析覆盖范围,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通过与行业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或研究院,整合各方技术、资源和研发力量。积极利用会议、论坛、媒体、产业联盟等渠道,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的宣传推广。到2025年,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突破3000万条。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依托市农机装备、矿山机械、有色金属、耐火材料等行业平台,逐步深化实现对重点行业的数据采集、汇聚和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3.推动数据中心建设

大力推动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共享。推进河南移动中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加速景安IDC云计算产业园2号、3号数据中心、洛阳联通大数据中心建设,围绕数据中心,全力推进中部云业务拓展,加快引进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力争打造成为全国大型数据备份中心、政务应用示范基地,实现立足洛阳、覆盖河南、辐射中部六省,进而形成面向全国的“中部云谷”服务能力。

4.推动人工智能建设

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ASIC(专业集成电路)等具备高运算能力的芯片和算法研究产业,围绕农机装备、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应用需求,积累海量人工智能数据,建立深度学习能力,形成计算机视觉、语音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规划决策等处理模型。

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基础支撑,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成立洛阳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基于洛阳工业基础,重点关注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商汤、华为、京东、旷视、依图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积极引入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5.推动数字化融合建设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信息交换共享,力争实现大数据统一采集、归集、清洗、分析、开放,满足对公共信息交换和服务的需求。建设集成平台,实现业务融合、行业赋能、集成开发和云边协同,加速行业应用上线。鼓励跨界企业数据链接,推动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通信企业加强合作,不断完善平台数据采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核心关键技术能力。

(二)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数字化基础能力提升

加快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基础支撑产业,着力打造企业数据资源汇聚、互联网平台建设、数字化设备升级的优质支撑载体。

1.健全电子信息制造业体系

围绕5G设备、电子功能材料、电子芯片、智能终端等领域,培育较为完善的5G及关联电子信息产业体系。5G设备方面,重点支持中航光电5G高速连接器在华为、中兴、浪潮等通信设备中的推广应用,积极与中国长城对接,引进5G领域相关电子设备生产线。电子功能材料方面,支持洛单集团研发生产大尺寸硅抛光片,支持高新四丰电子发展半导体芯片用溅射靶材,为5G配套产品提供基础材料支撑。电子芯片方面,推进中硅高科、黎明化工院等企业发展电子级高纯多晶硅、区熔级高纯多晶硅、电子信息行业用电子气体,积极与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引进芯片制造等产业项目。智能终端方面,支持偃师龙海电子超薄玻璃、凯盛新型显示材料ITO导电膜玻璃生产线加快建设,为5G触摸屏生产提供配套。争取半导体芯片用溅射靶材形成研究应用成果。

2.做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加强行业资源整合《洛阳市“十四五”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产业优势明显、集聚辐射能力强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和第三方产业平台,促进我市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整体提升。软件产业方面,以洛阳恒生科技园、洛阳软件园为依托,发展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业务;以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围绕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和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业嵌入式软件、电子商务等应用;大数据产业方面,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以数据资源汇聚、挖掘和服务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依托洛阳大数据产业园、景安IDC云计算产业园、炎黄科技园等,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存储等产业。物联网产业方面,重点发展RFID溯源产品、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产业。

(三)全方位提升智能制造,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速

1.持续拓展智能化改造覆盖面。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三大改造”,持续组织“智能化入企诊断”活动,培育智能工厂(车间),实现智能制造由点状突破向整体提升转变。从设备、生产、数据、过程等方面,体系化推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进程。鼓励已经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业不断研发创新,推进新兴技术在智能工厂建设中的应用,实现智能化生产的迭代升级。

2.实施智能装备产业升级行动。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合作等方式,研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空间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核心技术装备。开展典型领域应用示范工程,支持中信重工、一拖集团等企业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格力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扩大智能矿山装备、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等智能装备市场占有率,提升中航613所等企业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竞争力。

3.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进程

推动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改造,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推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引导企业应用自动控制、智能感知等技术对现有生产设备及其他装置进行数字化改造,鼓励企业通过“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安全风险。

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通过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安全集成化管理等,建立具有工艺流程优化、动态排产、能耗管理等功能的智能生产系统,构建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的生产运营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开展数据资源集中治理、数据模型开发部署等管理与应用,打造生产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体;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提高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实现全流程监控;建立质量预警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实时更新、统计过程控制(SPC)自动生成、质量管理全程追溯。

推动数据的共享改造。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设备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与协同生产,打通生产线数据链。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和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引导龙头企业构建产品、设备和产线的数字孪生模型,全面采集和汇聚工艺参数、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进度管理等现场数据,实现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的虚实交互、动态优化。

4.加速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引导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工艺、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一批效果好、成本低、易推广的应用模式,并在相关行业领域复制推广。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开展智能传感器与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系统、高性能高可靠嵌入式控制系统等控制装备创新及应用;开展基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检测装备研发与应用,建立关键设备和生产工序的虚拟仿真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指导实际生产。

(四)构建协同创新发展体系,推动创新能力提效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5G应用中的关键环节,积极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结合创新载体、数据资源,打造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动力源泉。

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企业创新主体。以制造业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主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促进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在矿山装备、无人农机装备、有色金属等领域,深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国企与民企资源整合,鼓励引导大院大所大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剥离优质资产,引入社会资本、科研机构等创新联合体,加快智能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新材料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

做强创新创业载体。贯通整合、用好用活创新创业各类要素资源,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成果孵化服务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创业高地。加快推进自创区“一区多园”建设,统筹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打造区域创新核心载体。支持创新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孵化平台,构建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河南省轴承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中信重工创建河南省智能矿山装备与工艺创新中心、昊华气体创建电子气体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打造“工业设计之都”。加快中欧(洛阳)科创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10家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谋划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2025年,建设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打造立足河南、辐射全国的“工业设计之都”,推动创新价值链提升。

2.打造数据型创新平台

推动创新资源数字化集聚。依托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中心,整合重组各类创新资源和主体,建立涵盖多个领域的创新资源数据平台,构建数字化创新虚拟网络。集聚测试、仿真、验证等多个研发环节数据,推动创新资源数据平台化管理,在数据安全的保障下,有序开放创新数据,加速创新数字资产迭代,通过互联、集成、聚合等方式逐渐实现数据从实验到智慧应用的转变。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创新数据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入驻创新平台,形成中部地区新型研发机构及成果数字化交易和转化集聚地。

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建立基于数据的网络创新平台,推动系统集成式与线性式创新融合,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孵化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密切合作。积极引入行业上下游企业、用户入驻创新平台,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重塑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创新和应用关系,积极构建新型创新生态。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协同创新平台。针对精密制造、有色金属等领域数据价值挖掘不够,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受限于人工经验、知识分享不足等问题,鼓励企业构建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协同创新体系,激发企业活力和内生动力,推进企业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知识沉淀和全面共享,对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设备运行、工艺参数、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场景进行应用创新。

3.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研发

加快推进5G产业技术研发。持续开展5G产学研合作,支持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大数据研究院、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与5G骨干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5G关键技术领域研发创新。依托华为公司与洛阳理工学院合作成立的鲲鹏产业学院,培养5G应用型人才。支持我市电子信息领域重点企业开展5G配套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载体)。到2025年,形成多领域、多类型、协同联动的5G产业技术研发集群,为5G应用场景示范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制定。依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郑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联合体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构建满足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积极参与研究制定优势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融合技术、应用标准。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承担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等试点示范项目,率先开展行业应用标准试验验证,为行业普及推广积累经验。

大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强产业间创新协同,产业链创新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加强“5G+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应用技术攻关,对标智能制造生产环境和现有网络体系,着力解决5G在复杂场景下对高实时、高可靠、高精度的能力要求。深入研究工厂内5G网络部署架构、网络配置、业务部署、网络和数据安全、频谱分配等关键问题,为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内网设计、建设和管理运维,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应用模式。

(五)深化多领域融合发展,推动体系建设提质

依托洛阳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智能制造基础较好、创新载体丰富等优势,激发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业态、新模式,助推工业信息化全链条式生态趋于完善。

1.推动产业与关键要素多链融合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以生产性实训为关键环节,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重点推动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提升承担专业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能力,提高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覆盖水平和质量。推动高校和企业面向工业信息化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重点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顺畅等问题。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搭建行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平台。

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企地”对接转化、市场化运作和人才成长“四个通道”,对接好产业链和创新链,夯实工业信息化基础创新能力。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以及大数据及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数字化关键环节,加大在新一代人工智能、5G应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研发布局。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生产、文化、管理、组织四方面的融合,根据具体行业的特点以及运作方式,通过完善创新机制、共享数据资源等方式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

促进产业链与金融链协同融合。坚持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相结合,探索融资新模式,不断促进产业与金融高效对接、良性互动。着力化解信息化企业融资难困境,形成从天使投资到产业投资的股权投资链,搭建“银企”对接平台。

2.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促进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工厂仿真、ERP与MES、智能物流无缝集成,实现高度柔性生产和离散型制造的流水线化装配,帮助制造企业加快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升制造品质和生产效率,实现智能制造和产业升级。探索智能制造分级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推动企业提档晋级。加快推动“两业”融合,加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引进力度,提升智能制造技术支撑能力。

推动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5G和工业互联网有机结合,进一步实现人、机、物的全面连接,促进各生产要素间的高效协同,为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利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赋能行业场景,树立一批内网改造建设、融合应用创新的标杆工程。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选择1—2个基础好、示范强的重点行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推动信息基础建设区域融合。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依托数据应用及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园区数字化资源,支持都市圈内企业接入洛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强产业优势互补共链合作。

(六)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推动信息安全能力提级

1.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检查评估体系。建立面向工业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检查和安全评估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工业互联网的设备、网络、平台和数据安全问题,指导工业企业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水平。在矿山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探索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三方安全审查,确保工业互联网平台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控性。

建立数据分级安全管理制度。根据《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试行)》要求,鼓励龙头企业、数据中心承担工业数据管理的主体责任,探索构建全链条化的数据产权保护和安全评价机制。着力建立数据安全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细分大数据质量、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等关键标准研制。引导一拖、中信重工等龙头企业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分类分级试点,形成重点企业清单,实施差异化管理。

2.打造信息安全生态

加强安全技术产品创新。鼓励企业创新安全产品和方案设计,遴选典型产品和实践案例。加大网络安全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指导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安全服务。

打造大数据安全产业生态。围绕工业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要求,加快数据安全监测、加密传输、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安全技术攻关,提升防篡改、防窃取、防泄漏能力。鼓励工业企业、平台厂商等参与工业大数据安全产品的工程化应用,促进数据安全产品迭代优化。重点推进洛阳星派数值仿真研究院安全监测系统应用研发、360中部数字安全科技创新总部等项目建设。

五、重点工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加快5G建设。全面加快5G网络规划和基站建设,实现规模化部署,以数据业务需求热点为主,持续扩大5G网络规模,打造5G精品网络,为深化开展5G融合应用奠定基础。重点推进洛阳移动5G建设及应用、洛阳联通与洛阳电信5G无线网络基站建设及应用、洛阳铁塔5G基站建设等项目。

提升通信质量。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等应用,完成洛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IPv6改造,不断提升洛阳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通信质量,建设通达世界、国内**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

提升网络质量。不断扩容升级我市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出口带宽,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扩大光纤网络覆盖范围,鼓励企业部署千兆光纤宽带网络,城镇基本具备百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

(二)电子信息产业强链工程

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研究攻关,聚焦电子功能材料和光电子元器件产业链“强链”,做强电子功能材料和光电子元器件产业;聚焦光电设备产业产业链“补链”,做大光电设备产业;聚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延链”,做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电子功能材料。以中硅高科、洛阳单晶硅等企业为基础,发展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硅抛光片、外延片,做强硅半导体产业链条;以中国船舶第725所、洛玻集团、四丰电子、龙海电子玻璃等企业为基础,发展电子超薄玻璃基板、ITO靶材、钨钼溅射靶材、液晶显示基板玻璃等产品。

光电子元器件。以中航光电等企业为基础,发展光电连接器等光电子元器件产业;以中建材凯盛科技等企业为基础,发展触摸屏、显示屏及模组等新一代显示产品。

光电设备。以612所、613所、凯迈测控、凯迈环测等企业为基础,以红外探测器产业化、汽车平显、光电产业园等项目为依托,发展智能光电、民用光电控制系统、红外及激光测控设备等产品,利用613所在VR/AR领域的设计及工艺优势,培育产业化项目。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软件名园、软件名企、软件名品”培育,依托大数据产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炎黄科技园等专业园区,推动数据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软件服务业发展,争创省级软件产业示范园区;持续壮大中移在线、众智科技、鸿业科技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积极培育软件名企;依托市政软件、建筑设计、探伤检测等特色领域软件产品,加强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打造软件名品。

(三)工业互联网生态培育工程

基于“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围绕创新发展、要素集聚、新业态培育,加强技术研发,推进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标准研发和应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行业发展方面的方案解决能力。依托洛阳市工业互联网暨5G产业联盟,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布局、加快工业软硬件创新突破及人才引聚,积极对接国家重点平台资源,引入国内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提升洛阳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领聚中原智造工业共享云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打造良好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四)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工程

梯次推动智能化改造。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力度,分行业分梯次选树智能化改造试点示范,培育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作用,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行业重点培育一批智能工厂(车间)。探索链式改造模式,催生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打造智能化改造的产业链标杆和产业集群标杆。

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贯标。持续开展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对标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鼓励引导企业依托国家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周期性、常态化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鼓励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深入企业开展服务,为企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方案。

发展服务型制造。重点围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导企业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

(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鼓励企业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创新过程的自动化和流程化,降低创新成本、改变生产运营流程、提升生产效率。鼓励各传统行业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开发新的产品及服务,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中科寒武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为载体,面向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人工智能研发资源组建产业联盟,着力打造中原地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六)产业数字化建设工程

加快实施“三大改造”,开展各领域智能工厂(车间)培育行动,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强行业企业网络建设,深化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行业共性信息基础设施。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推动共享制造平台整合多样化制造资源,为产业内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精准服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培育新兴产业生态,构建柔性高效的新型制造体系。

(七)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围绕提升智能装备产品应用安全水平和智能工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产品在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应用推广,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鼓励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在重点行业联合开展工控系统信息安全应急和攻防演练试点,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漏洞可发现和风险可防范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在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出台支持政策,落实规划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协调推进工业信息化领域相关重大项目的实施。各有关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加强协同配合,合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二)强化政策支持

统筹产业、创新、开放、融合等资源要素,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策精准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重大专项、“三大改造”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对5G建设、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扶持,推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在工业信息化领域的应用,降低工业企业信息化融资成本。鼓励天使类、种子类等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向工业信息化领域创新企业。

(三)培育试点示范

进一步明确试点对象和范围,组织实施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试点示范工作。加大试点示范宣传力度,及时推广试点项目先行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鼓励试点企业积极对接国家、省相关要求,不断提升试点示范带动能力。

(四)强化人才培育

结合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培育和引进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全力打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鼓励企业、园区、高校等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等第三方组织在工业信息化人才培育中的作用,夯实工业信息化人才培育基础。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和服务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

附件:洛阳市“十四五”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分工表

炫佑科技专注互联网开发小程序开发-app开发-软件开发-网站制作等

相关案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