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AD软件国产替代迫在眉睫-国内
发表时间:2023-11-25 06:01:34
文章来源:炫佑科技
浏览次数:178
菏泽炫佑科技
三维CAD软件国产替代迫在眉睫-国内
总之,3D CAD软件的开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成本、较长的时间打磨成本,并且失败的可能性较高。
近两年,由于美国科技持续制裁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瓶颈事件频发。 工业软件是重灾区,随时面临被“断供”的危机。 国家层面也开始高度重视国内产业。 自主开发的软件。
工业软件国产替代迫在眉睫。 更换不是三五年的事,甚至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的事。
我们可以先分析国外工业软件的发展历史,从工业软件巨头的诞生中窥见一些发展规律。
总体而言,广义的工业软件跨越多个领域,贯穿我国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 根据应用领域不同软件开发,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运维服务。 这四类。
这里我们以研发设计工业软件中的3D CAD为例。 从技术角度看,美国和欧洲对3D CAD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则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3D CAD技术研究非常活跃、人才队伍相当庞大的时代。 遗憾的是三维CAD软件国产替代迫在眉睫-国内,当时的研究成果除了一些演示软件外,并没有形成任何可商用的3D CAD软件。
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外商业3D CAD软件在中国市场逐渐形成绝对垄断,我国3D CAD技术的研究在投入经费和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严重滞后。
3D CAD商业软件的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和欧洲,相继在军事、航空航天、汽车工业领域产生了一些3D CAD软件。 经过多年的并购,*终形成了两款多学科(俗称:高端)的3D CAD软件:西门子的NX和达索系统的CATIA。 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几款以设计为中心(俗称:中档)的3D CAD软件:PTC的Creo、 Systèmes、西门子的Solid Edge和。
纵观上述世界**3D CAD软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3D CAD软件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三维CAD软件解决实际产品设计问题。 需求是从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是行业知识的软件化。 因此,必须在实际的企业应用中不断迭代、成熟。 工业软件打磨的过程是工业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工业软件深化应用的过程。 没有企业实际应用的打磨,就不可能打造出成熟可用的3D CAD软件。
2)研发和打磨的过程相当漫长:企业应用场景成千上万,需求不断更新和增加,都需要满足。 迄今为止,高端3D CAD软件已经打磨了50年,中端3D CAD软件已经打磨了30年。
3)3D CAD软件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西门子CTO曾透露,过去20年,西门子在软件方面的投入总计超过1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约30亿元人民币。 中国工业软件企业的总投资不如达索、西门子等。
4)3D CAD软件的技术门槛和人才要求很高:需要组织数学、计算机、工程等领域的人才队伍; 对技术积累的要求也很高,依赖短时间内的巨大投入。 成功开发出一款成熟可用的3D CAD软件是不可能的。
我国工业软件在许多技术点上取得了突破,也形成了一批项目化的软件产品。 上述世界**工业软件为平台型通用软件; 就三维(通用)CAD软件而言,与国外同类软件至少有10-15年的差距。 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境呢? 国产工业软件的开发难度极大。
目前,我们从头开始构建一个软件是不现实的,至少对于 3D CAD 软件来说是这样。
在国内,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研发设计软件厂商也在努力创新,寻找突破之路。
目前CAD软件厂商以忠旺为首,其次是昊辰、数码大方、新地数码等。
广州忠旺目前已上市,是中国2D CAD领域的领导者。 他们的软件在二维领域是比较好的,相当于十年前的水平。 它可以用于复杂程度较低的一般机械和家具,但不能用于数据量较大的模型。
三大华天从日本购买源代码,推出自己的产品。 2013年或者2014年推出的,已经十年了。 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3D CAD系统。 它是用于汽车模具生产的系统。 市场不大,用户也很少。 邵和北数的CAD软件主要应用于高校、教育、学生教学,在企业中尚无应用案例。
而新地数码,近年来在3D CAD领域已经成为佼佼者! 它是从Solid Edge引入的源代码。 他们的团队早些时候听说他们有为世界级制造商开发软件的经验。 经过内部团队的消化吸收,听说有新的3D CAD产品推出了。 目视检查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据说性价比比较高。
*后,衷心希望我们能够尽快打造出中国的工业软件。 我们不必被别人控制,也不必担心被别人卡住。 让我们都在行业里更加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