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成巨人,创业者很纠结:App还是小程序?
发表时间:2023-10-29 17:21:39
文章来源:炫佑科技
浏览次数:211
菏泽炫佑科技 菏泽炫佑小程序开发 菏泽炫佑app制作 炫佑科技
微信已成巨人,创业者很纠结:App还是小程序?
11月3日晚,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 这原本是微信上的一次“小测试”,却引发了微信朋友圈的大量评论。 据悉,本次小程序公测,开发可登录微信公众平台申请,并允许将产品提交至微信公众平台审核,但暂不支持发布。
此外,微信小程序公测目前仅向企业、政府、媒体等组织开放。 个人微信公众号暂时无法参与小程序公测。 现阶段每个机构账户*多只能注册50小程序。 每个小程序每年需要付费300元。 所有小程序账号都需要绑定一个邮箱,一个手机号码只能绑定5小程序 。
有分析认为,小程序将是微信*后一波流量红利。 有人对此翘首以盼,有人却忧心忡忡。 那么,大家都紧张的“小程序”到底是什么呢? 这种所谓的闪购换机功能会对应用市场、电商、公司的开发成本、获客成本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创业者困惑:App还是小程序?
事实上,小程序的“前身”就是申请号。 2016年1月11日举办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张小龙宣布今年将推出微信应用号,类似于公众号。 当用户关注一个应用账号时,就像安装一个APP一样。 用户寻找公众账号。 就像找一个APP一样。
9月22日,应用账号更名为“小程序”,并进行首次内测。 一经出现,就火遍了朋友圈。 马化腾曾透露,更名是因为苹果不允许使用“申请号”。 当时只开放了200个内测名额。 据说,一个微信小程序内测账号甚至一度达到300万。
在张小龙的愿景中,小程序就像App Store。 用户一旦关注某个小程序,就无需安装其他应用。 在小程序内,用户可以实现App的一些基本需求。 例如,目前一些用户通过微信钱包购买机票、火车票,而不是下载不太常用的购票软件。
值得一提的是,该应用账号平时不会主动向用户发送内容,以免造成骚扰。 正如张小龙所说,“小程序是一个安静的存在,等待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
然而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却很纠结。 一方面,微信小程序将降低App开发成本; 另一方面,他们担心微信小程序会彻底取代App。
微信小程序是一个功能相当齐全的公众号,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多便利。 比如,可以在手机上下载安装较少的软件,用小程序来替换不经常打开的软件。 对于App初创团队来说是有利的,可以降低初期创业开发成本,并能在微信平台上快速验证产品。 众所周知,原生应用虽然体验不错,但需要下载,获客成本较高。 很多应用普遍下载和使用频率不高,一个月也可能用不上一次,卸载率很高。 然而,目前微信开发的“小程序”消除了下载费用。
但对于那些不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来说,微信小程序的出现是一个危险信号。 可以想象,当“全家桶”微信占领用户手机屏幕时,App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微信小程序具有很强的用户粘性,可能会导致大量应用程序消失。 毕竟现实中人们在手机上使用其他应用的情况很少,但却几乎离不开微信。
可以预见,小程序的出现将改变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未来,传统APP用户将逐渐转向微信小程序,*重要的是,微信将形成闭环生态系统,微信平台将消化几乎所有人们的互联网需求。 也就是说,微信已经成为人们进入互联网世界的重要入口,传统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将会下降。 京东在电商领域有大量企鹅用户支持,有望超越阿里巴巴。
“肥胖”帝国
不到六年的时间,微信已经成为世界**的应用,但它也成为了“怪物”。
微信目前拥有约6.5亿用户。 平均每个用户每天查看朋友圈的次数约为30至40次,平均每半小时一次。 而且,公众号上的文章日阅读量超过30亿次,阅读量*高。 这篇文章有可能被数以百万计的人阅读。 与此同时,微信团队刚成立时只有10多人,现在已经有1500人。
而当初低调的张小龙怎样使用微信开发者工具制作小程序,如今却被科技界视为大神。
上月底,微信召开了一年一度的“领导会议”。 张小龙向腾讯微信事业群以上基层及中层管理干部发表讲话。 内容涉及对微信团队迅速扩张的思考,立即在各个朋友圈流传。
张小龙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几乎所有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但互联网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团队规模的快速扩张。 张小龙引用了“邓巴数”的概念,这意味着无论人类科技多么先进,能够实现稳定通讯的人数必须在150人左右。一旦超过这个数字,正如《简史》中指出的那样人类”,需要语言、小说和想象力的培养。
回顾微信,目前1500人的团队是150人的10倍。 所以,张小龙感到着急。 毕竟,人力资本增加的同时,内部协作的损失也在增加。 事实上,很多企业一旦规模化,就很容易发展出“养老院”的属性。 由于领导不可能与所有员工都有稳定的沟通,增加了很多层级后,公司内部就出现了很多差距,开始偏离了*初的目标。
在张小龙看来,微信现在*重要的是对KPI和流程保持警惕。
他提出KPI(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好产品的副产品。 如果一个产品真正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它的KPI自然会上升。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的员工已经开始直接在KPI上设定工作目标,这直接催生了一个帮助企业一线员工“生产”数据的庞大产业。 一个公司的员工看似很忙,但如果大方向错了,公司的结局也不会好。 张小龙显然不希望微信陷入那样的境地。
张小龙一直很欣赏小团队的“敏捷”。 一个想法提出后,可以快速实施,然后不断修改,*终形成。 互联网创业强调“快速迭代”。 快比好更重要,因为好是没有限制的。 如果你坚持快速修正,你的产品会越来越好。
但现在微信规模变大了,流程也会更多,实现想法的过程也会更繁琐。 这对于强调移动性、创新性、敏捷性的互联网团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当年,张小龙从广州QQ邮箱团队起家,闯出一条路,依靠“敏捷团队”创造了互联网公司内部创新的奇迹。 但现在,微信也变成了“胖子”。 微信内部能否形成持续创新的机制,是张小龙*关心的。
微信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
1998年秋天微信已成巨人,创业者很纠结:App还是小程序?,经人介绍,周鸿祎在广州**次见到了张小龙。 当时,张小龙开发已经拥有200万用户,成为国内用户数量*多的共享软件。 周鸿祎只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副主任。 周鸿祎直言没有商业模式,称必须加广告、必须盈利。 张小龙质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只要有用户、有感受就可以了。 时隔多年,周鸿祎仍然想不通张小龙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创建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线。 当你打开应用程序时,你会看到一幅深刻的画面:一个小人物独自站在巨大的蓝色星球外,望着他遥远的家。 张小龙希望通过这幅画来传达微信的目的:人是孤独的,需要交流。
这正是张小龙的初衷:微信是朋友之间正常的社交。 在微信之前,张小龙是一名“天才程序员”,也是一名无业流浪者。 曾经买不起食物的他,长期以来对技术与金钱的关系感到困惑,至今仍对商业化抱有抵触情绪。
张小龙在今年早些时候的演讲中提出“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 他认为,一个好的工具不应该只注重粘住用户,而应该提高用户效率,让用户用完就走,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张小龙一直明确反对人们花太多时间在微信上。 他知道,如果用户在微信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比如现在,迟早,用户回顾过去的几年,会发现一事无成,而原因只是因为微信侵占了自己的时间,那么微信帝国瞬间就完蛋了。
不过,作为腾讯的重要产品,微信的商业化是必然的。 张小龙曾说过,他很孤独。 这个孤独的人用他的心和善意创建了微信。 但现在,微信已经变得越来越臃肿,已经不再是他以前雕刻得像艺术品一样的微信了。